遗弃罪,遗弃罪的构成要件

张强律师 法律知识 2022-08-25 13:31:40

导读:法律分析:遗弃罪,是指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行为。由于本罪在旧刑法中属于妨害婚姻家庭的犯罪,故通说认为,本罪的

法律分析:遗弃罪,是指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行为。由于本罪在旧刑法中属于妨害婚姻家庭的犯罪,故通说认为,本罪的本质是侵犯被害人受扶养的权利。一般认为,遗弃罪具有以下特征:1.犯罪客观要件是对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应当扶养而拒绝扶养的行为。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是指因年老、年幼、患病或其他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自理能力,不能独立生活的人。拒绝扶养,是指拒不履行扶养义务,如不提供经济供给,不给予必要照料。

2.犯罪主体必须是对被遗弃人负有法律上的扶养义务而且具有抚养能力的人。至于哪些人负有法律上的扶养义务,通说认为,应当根据婚姻法予以确定。如夫妻有相互扶养的义务;父母(及养父母、继父母)对子女(及养子女、继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及养子女、继子女)对父母(及养父母、继父母)有赡养扶助义务;非婚生子女的生父应负担子女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父母已经死亡的未成年的孙子女、外孙子女有抚养的义务;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女已经死亡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有负担能力的兄、姊对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有扶养的义务;如此等等。负有扶养义务的人,还必须具有扶养的实际能力,否则不构成本罪。

3.犯罪主观要件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应当履行扶养义务,也有扶养能力,明知自己不履行扶养义务的行为侵害了他人受扶养的权利,会给被害人造成生命、身体危险,但拒绝扶养。犯罪的动机多种多样,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4.遗弃行为情节恶劣的,才构成犯罪。是否情节恶劣,要依据行为的手段、后果、行为人的动机等进行综合评价。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条 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被害人没有能力告诉,或者因受到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除外。

第二百六十条之一 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残疾人等负有监护、看护职责的人虐待被监护、看护的人,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有第一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遗弃罪的构成要件

获取专业解读?遗弃罪是指有义务抚养,但拒绝抚养老人、幼儿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中国刑法中妨害婚姻家庭罪的一种。

一、遗弃罪

遗弃罪是指有义务抚养,但拒绝抚养老人、幼儿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中国刑法中妨害婚姻家庭罪的一种。主要特征是:

(1)侵权的客体是受害者在家庭中的平等权利。

(2)客观地表现为行为如在因为年老、年幼、疾病或其他原因没有生活来源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家庭成员应该抚养但拒绝抚养的行为。支持包括长辈对年轻一代的抚养、晚辈对长辈的赡养和夫妻之间的抚养。

(3)犯罪主体是对被遗弃者有法律抚养义务的人。

(4)主观方面是有意的,即知道他们应该履行抚养义务。拒绝抚养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犯罪动机的差异不会影响定罪,并且可以用作判决时的情节。

二、构成要素

这一罪行的客体是受害者在家庭成员中的平等权利。对象仅限于老年人、幼儿、或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家庭成员。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还规定了家庭成员应履行的抚养义务。有抚养义务但不履行维护义务侵犯了年老、年幼、或者在家庭中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遗弃经常对受害者生命的健康构成威胁,也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统一。因此,打击遗弃犯罪将有助于形成一个少有所养、老有所依的良好社会环境,有助于保护女性、儿童和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在现在的社会中,一些家庭由于自己的经济状况不乐观,一般会选择遗弃子女来解决自己的生活负担,然而遗弃子女的行为严重违反了我国的法律规定。但是,将根据相关的法律制度受到严厉惩罚。与此同时,也将受到法律制裁和社会谴责。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对于遗弃罪,遗弃罪的构成要件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您了解遗弃罪有帮助和参考的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