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日,江苏盐城技师学院向央广新闻热线学生反映,学校强制学生到指定工厂实习,否则不发毕业证。 据记者调查,该校还涉嫌赚取实习学生的“人头费”。 按学生的说法,学校和实习工厂之间还是有劳务中介的作用。 (5月6日红星新闻)高校毕业实习的质量要求是
高校强制学生实习,
近日,江苏盐城技师学院有学生向央广新闻热线反映,学校强迫学生到指定工厂实习,否则就不给发毕业证。经记者调查发现,该所学校还涉嫌赚取实习学生的“人头费”。有学生透露,在学校和实习工厂之间,还存在一个劳务中介的角色。(5月6日 红星新闻)
高校对学生毕业实习存在质量上的要求是合理的,符合教育部对学位授予标准的相关规定。高校学生在毕业年参与实习,既是让学生顺利从校园环境逐步过渡到社会环境的良性阶段,也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切实手段。但是,高校若将学生的毕业实习变为自己谋利的工具,那么这种变味的实习,之于学生而言,是一次不合理的“社会毒打”;之于高校而言,则暴露了其在对待毕业生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据报道称,被送去实习的学生不仅要承受每天12小时的高强度工作,而且得到的收入仅有正常水平的一半。并且在实习过程中,所谓的指导驻场老师实际上并不存在,所安排的岗位和自身所学专业也毫无关系。要求学生毕业实习的目标应当是让学生接触自身专业的实操领域,结合在校所学理论以提升实践水平。但安排从事的工作与自身所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那么这种实习的意义究竟何在?此外,《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规定,实习学生“顶岗实习”每日不得超过八小时,每周不得超过四十小时。学校的安排,显然已经违反了条例上的明文规定。
除学校之外,学生在与记者接触中提到的“中介”角色,同样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接受采访的学生指出,自己无法自由选择去向,只能听从中介安排。这类活跃在高校与工厂之间的中介究竟是何方神圣?高校以毕业证作为强制手段,中介负责沟通高校与工厂。而据记者暗访到的一位劳务中介坦言,中介和学校都会从实习学生身上抽取“人头费”。这片以学生为商品的灰色地带,究竟存在了多久?其背后涉及了哪些利益主体?这一切需要我们的持续关注。此类情况是个案,还是说在全国其他地方也存在?这值得相关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开展一次大手术。
毕业生本应该带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步入社会,在自己的奋斗之下开始一段新的征程。但盐城技师学院的行为,给了他们一记当头棒喝。高校理当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而不是为工厂输送廉价劳动力的工具,更不应该将自己的学生视作谋取私利的手段。对高校——中介——工厂的黑色链条进行调查与处理,刻不容缓。
文/余建 (南昌大学)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对于高校强制学生实习,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您了解高校强制学生实习有帮助和参考的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