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2年最新医改内容是:加快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1、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引领辐射作用:依托现有资源,加快推进国家医学中心设置和建设,开展国家区域医
2022年最新医改内容是:加快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
1、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引领辐射作用:依托现有资源,加快推进国家医学中心设置和建设,开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深化运行机制改革,年内基本完成全国范围内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的规划布局。
2、发挥省级高水平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现有资源,指导地方建设一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完善体制机制,引导省会城市和超(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医院支持资源薄弱地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
3、增强市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每个省份在2—3个设区的市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完善体制机制,实行网格化布局和规范化管理。
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倒逼是:
1、医院增收面临天花板瓶颈:基金的有限性,民众对看病贵关切程度,都决定了医院靠外延式增长的空间受到制约,医院的收入必须与民众的承受的相适应,在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现状下,医院的增收遇到天花板瓶颈。
2、谈判协商机制医院处于劣势地位:医保部门或新农合部门,在谈判中具有优势的谈判地位,更多的是按照基金总量切分蛋糕,医院谈判空间有限,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谈判权责不会对等,医保基金管理部门更多的是行政命令式谈判,发布游戏规则。
3、风险分摊迫使医院关注内涵质量效益:医保基金的有限性,大幅增加筹资比例受到经济的制约,医保管理部门,通过支付制度改革,会向医院转嫁政策导致的基金不足风险,罚款扣款将成为常态。
医保基金使用受到严格的监管,面对医疗收费价格偏低,基本药品使用,药占比控制,医技检查比控制,均次费用控制,住院率控制,住院日控制,医保病人负担率控制,等等,医院经营风险加大,迫使医院从外延粗放式经营,向内涵质量效益经营模式转变。
医改政策的三大方向
对老百姓来说,通常最关心的就是国家的医疗制度,所以,国家医改了之后,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那么,大家知道医改新政策细则吗?在此,法律界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医改新政策细则相关方面的法律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医改新政策细则
工作目标
利用3年时间,努力使诊疗更加安全、就诊更加便利、沟通更加有效、体验更加舒适,逐步形成区域协同、信息共享、服务一体、多学科联合的新时代医疗服务格局,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明显提升,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计划》提出在总结2015-2017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经验成效的基础上,自起,医疗机构要建立预约诊疗制度、远程医疗制度、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
预约诊疗制度
近两年,全国三级医院大范围取消窗口挂号,改为非急诊全面预约。如2016年底北京市属医院全部取消现场放号,我们都能感受得到,大医院取消窗口挂号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没有想到这天来的这么快。
《计划》要求自起建立预约诊疗制度。三级医院进一步增加预约诊疗服务比例,大力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和集中预约检查检验,预约时段精确到1小时。三级医院优先向医联体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留预约诊疗号源。
对于预约患者和预约转诊患者实行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引导基层首诊、双向转诊。
之前大医院实行窗口挂号,人满为患,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患者都是来医院看普通、常见病。但随着更多三级医院取消普通门诊,很多小病大医院不收了,由基层医院接收;三级医院只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疾的服务,这样下去,大医院病源数量会明显下降,预约诊疗制度是完全可以实施的。
远程医疗制度
《计划》提到全国所有医联体实现远程医疗全覆盖。医联体牵头医院建立远程医疗中心,向医联体内医疗机构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超声、远程心电、远程病理、远程查房、远程监护、远程培训等服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扩大远程医疗服务范围,使更多的适宜患者能够在家门口获得上级医院诊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探索为签约患者提供适宜的远程医疗、远程健康监测、远程健康教育等服务。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实现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化,逐步将药学服务、检查检验服务等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增加住院患者临床路径管理比例,实现临床路径“医、护、患”一体化,增强临床诊疗行为规范度和透明度。
有条件的医联体内可以探索建立一体化临床路径,各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为患者提供顺畅转诊和连续诊疗服务。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
自起,A家医院拍的片子B家医院不承认的现象将大大减少了,直到消失。
《计划》提出各地实现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全覆盖。医疗机构通过省级、市级等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控制合格的,在相应级别行政区域内检查检验结果实行互认。
医联体内实现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病理检查等资料和信息共享,实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
医疗机构设立医务社工岗位,负责协助开展医患沟通,提供诊疗、生活、法务、援助等患者支持等服务。有条件的三级医院可以设立医务社工部门,配备专职医务社工,开通患者服务呼叫中心,统筹协调解决患者相关需求。
医疗机构大力推行志愿者服务,鼓励医务人员、医学生、有爱心的社会人士等,经过培训后为患者提供志愿者服务。
除了这5项制度外,《计划》重点还提及了10个方面创新医疗服务,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这里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了。
而这五项制度的建立,今年全国各地都会陆续落实下去,最终形成医院的工作制度,然后由我们全国医护人员去执行,届时我国就医格局即将发生明显变化,我们医务人员要适应,患者也要适应。
在其中,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计划》首次提出全国医疗机构要建立“五项制度”,这里每项制度都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诊疗习惯,颠覆了以往的就医格局。大家如果还需要其他法律方面的帮助,欢迎到法律界网进行法律咨询,法律界网会给你最专业的答复。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对于医改,医改政策的三大方向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您了解医改有帮助和参考的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