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分级?

张强律师 法律知识 2022-08-25 08:24:38

导读:D解析:《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GBZ2.2—2007),按劳动强度指数将劳动强度划分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相应的劳动强度指数为≤15、~20、~25、>25)。劳动强度指数Ⅰ=7M+3T(M为能量代

D解析: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GBZ2.2—2007),按劳动强度指数将劳动强度划分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相应的劳动强度指数为≤15、~20、~25、>25)。劳动强度指数Ⅰ=7M+3T(M为能量代谢率,T为劳动时间率)。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分级?

获取专业解读?劳动强度等级划分标准是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根据劳动时间、耗能值等情况来进行区分,可以认定为轻劳动、中等强度、重强度等劳动强度,具体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的劳动工作强度来进行认定。

一、劳动强度等级划分标准是怎样的?

劳动强度等级划分标准有:

1.Ⅰ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3558.8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1%,即净劳动时间为293分钟,相当于轻劳动。

2.Ⅱ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5560.1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7%,即净劳动时间为320分钟,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

3.Ⅲ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7310.2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3%,即净劳动时间为350分钟,相当于重强度劳动。

4.Ⅳ级体力劳动

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11304.4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7%,即净劳动时间为370分钟,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

二、《劳动法》对于劳动时间的规定

第三十六条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三十七条 对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第三十九条 企业因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本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

第四十条 用人单位在下列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

(一)元旦;

(二)春节;

(三)国际劳动节;

(四)国庆节;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

第四十一条 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延长工作时间不受本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限制:

(一)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需要紧急处理的;

(二)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众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三条 用人单位不得违反本法规定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第四十五条 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

对于劳动强度的划分是需要根据劳动者工作内容来进行认定的,不同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的方式所认定的劳动强度是不同的,如果对相关情况的处理不清楚的,可以咨询律师来进行合法的界定,并依据有关法律来申请仲裁处理。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对于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分级?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您了解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有帮助和参考的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