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定力,公定力和确定力的区别

张强律师 法律知识 2022-08-23 11:16:47

导读:公定力是行政行为的效力的一种。行政行为的效力,是指行政行为在法律上所发生的效果及对行政相对人的影响。包括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执行力。公定力,是指行政行为一经做出


公定力是行政行为的效力的一种。行政行为的效力,是指行政行为在法律上所发生的效果及对行政相对人的影响。包括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执行力。

公定力,是指行政行为一经做出即具有被推定为合法、有效的法律效力,未经法定程序变更和撤销前,公民和组织不得否认行政行为的效力。公定力又被称为效力先定。

确定力,是指行政行为生效后不可随意变更、撤销。

拘束力,是指行政行为生效后,对有关人员产生法律上的约束力。

执行力,是指权利主体有权要求义务主体履行义务的法律效力。

公定力和确定力的区别

获取专业解读?行政行为公定力特征是:公定力是行政行为效力的基础。确定力、拘束力、执行力均来源于行政行为的公定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及申诉期间行政行为一般不停止执行。因为行政行为一经做出就被推定为合法有效的。

一、行政行为公定力特征是什么

行政行为公定力特征是:公定力是行政行为效力的基础。确定力、拘束力、执行力均来源于行政行为的公定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及申诉期间行政行为一般不停止执行。因为行政行为一经做出就被推定为合法有效的。

(1)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

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是指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具有不可变更力,即非依法不得随意变更或撤销和不可争辩力。

(2)行政行为具有拘束力

行政行为具有拘束力是指行政行为成立后,其内容对有关人员或组织产生法律上的约束力,有关人员或组织必须遵守、服从。主要表现为对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的拘束力。

(3)行政行为具有公定力

所谓“公定力”是指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行为,不论合法还是违法,都推定为合法有效,相关的当事人都应当先加以遵守或服从。这是行政效率原则的要求。

(4)行政行为具有执行力

行政行为具有执行力是指行政行为生效后,行政主体依法有权采取一定手段,使行政行为的内容得以实现的效力。

二、行政行为的特征

1、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任何行政行为均须有法律根据,具有从属法律性,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或授权,行政主体不得作出任何行政行为。

2、行政行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这是由立法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和行政管理的广泛性、变动性、应变性所决定的。

3、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具有单方意志性,不必与行政相对方协商或征得其同意,即可依法自主作出。即使是在行政合同行为中,在行政合同的缔结、变更、解除与履行等诸方面,行政主体均具有与民事合同不同的单方意志性。

4、行政行为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带有强制性,行政相对方必须服从并配合行政行为。否则,行政主体将予以制裁或强制执行。这种强制性与单方意志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行政行为的强制性,就无法实现行政行为的单方意志性。

5、行政行为以无偿为原则,以有偿为例外。行政主体所追求的是国际和社会公共利益,其对公共利益的集合、维护和分配,应当是无偿的。当特定行政相对人承担了特别公共负担,或者分享了特殊公共利益时,则应该有偿的,这就是公平负担和利益负担的问题。

综上所述,行政行为是有法律效力的,所以大家不要轻视它,一旦被执行那么就不允许受阻,否则有关机关会根据法律进行强制执行,这也就体现了国家法律的权威和威严,是不容他人进行质疑的,一经成立不论是否合法,是一种推定的法律效力。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对于公定力,公定力和确定力的区别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您了解公定力有帮助和参考的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